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哲学论文 >

宇宙与人论文(经典范文6篇)

发布时间:2019-09-29

  宇宙与人论文第一篇(1)

  题目:论天人宇宙模式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要:董仲舒在汉朝稳定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使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的则是他的天人宇宙论模式。本文从天人关系入手, 分析董仲舒天人宇宙模式中的天、人、天人关系, 挖掘其如何将四时、五行与天人联系起来, 使万物都有其位, 君臣都有其责, 从而揭开其哲学思想的神秘面纱, 剖析这一模式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当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天; 四时; 五行; 为人者天; 和谐;

  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 使孔子创立的儒学从诸子百家中跃居独尊的地位, 为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主干开辟了道路, 奠定了基础。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的正确思想, 融入儒学体系, 形成适应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儒学——经学。他的思想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 影响了中国政治达两千年, 而他创立的天人宇宙论模式为汉代建立较为稳固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关于天人关系, 在商、周时代流行天命论, 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者。墨家把主宰具体化为赏善罚恶, 并称为“天志”。“天志”和“天命”一样, 都是人世间的主宰者, 都是当时统治者畏惧的在天之幽灵。战国后期, 大思想家荀子根据战国时代的诸侯兴衰存亡, 结合天文学研究成果, 认为天的运行有客观规律, 天象变化是无意识的自然现象, 与人事无关, 一切人间祸福都由人们自己主宰。荀子不信天命, 秦始皇也不信天命。荀子的理论批判和秦始皇的武力批判, 使原始天命论失去神秘的光圈。因而, 秦始皇统一天下, 掌握无上的权力, 解除了天命论的后顾之忧, 敢于为所欲为。汉代秦而立, 汉初思想家都很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是秦亡的教训。陆贾、贾谊、司马谈都认为秦王朝的不施仁义、严而少思是亡国的主要原因。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权力却没有制约机制, 没有制约的权力总是要腐败的。皇帝在权力的金字塔顶, 无法从人世间寻找制约力量, 于是社会政治就需要从人世之外寻找制约力量。这样, 古老的天命论又有了复活的机会, 但在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 对原有的思想观念必须加以改造才能使之适应新条件。而董仲舒正是在无为之学衰亡、春秋之学兴盛的历史背景下适时地提出了天人宇宙论模式。

  一、董仲舒的天人宇宙论模式

  在董仲舒的天人宇宙论中, 天、人都只是宇宙模式网中的一个网结;天既起着主宰作用, 同时又是整个网链结构整体;“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在这里, “天”又未停留在单一的人格神的意义上, 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其他许多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构体;在这个体系中:包括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天有十端, 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 地为一端, 阴为一端, 阳为一端, 火为一端, 金为一端, 木为一端, 水为一端, 土为一端, 人为一端, 凡十端而毕, 天之数也” (1) 。十大因素结合而生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 合而为一, 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 列为五行” (2) , 而董仲舒的天之次序正是通过五行的比相生和间相胜来体现的, 即“天有五行, 一曰木, 二曰火, 三曰土, 四曰金, 五曰水。木, 五行之始也;水, 五行之终也;土, 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3) 。比相生体现为:“天有五行, 木火土金水是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为冬, 金为秋, 土为季夏, 火为夏, 木为春。春主生, 夏主长, 季夏主养, 秋主收, 冬主藏。藏, 冬之所成也。是故父子所生, 其子长之;父之所长, 其子养之;父之所养, 其子成之。”另种功能体现在间相胜:“夫木者, 农也。农者, 民也。不顺如叛, 则命司徒诛其率正矣, 故曰金胜木。”“金者, 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工众, 则司马诛之, 故曰火胜金。”“夫土者, 君之官也, 君大奢侈, 过度失礼, 民叛矣;其民叛, 其君穷矣, 故曰木胜土。” (4) 董仲舒的五行宇宙论完全为其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服务, 将五行相生比作父子, “故五行者, 五行也, 由此观之, 父授之, 子受之, 乃天之道也”。同时, 五行又是官制:“天之数, 人之形, 官之制, 相参相得也” (5) 。官制取象于天, 以天为法,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约束制约, 既相胜又相生, 这就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反馈系统, 而这就是“天道”。“五行之随, 各如其序。五行之官, 各致其能……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 火主暑而水主寒, 使人必以其序, 官人必以其能, 天之数也。”

  不但“五行”如是, “四时”亦然。君主行政必须符合四时季节:“王者配天, 谓其道。天有四时, 王有四政, 四政若四时, 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 赏为夏, 罚为秋, 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 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6) 董仲舒在这里将社会人事政治与自然规律有类别的同形和序列的同构, 利用“五行”“四时”的类比关系, 揭示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及“相生”“相胜”, 这样就把天时、物候、人体、政制、赏罚分门别类地列入一个异质同形的五行图表中, 组成一个生息、替代的天人系统——天人宇宙论模式, 作为汉代行政的依据, 使君王在行政中必须依据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 否则, 将会在人间出现突变, 以警告君王, 若还一意孤行, 则可能危及王朝。他在这里将四时变化的规律即自然之天与最高主宰的人格之天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其天人关系既走入了日常的生活, 又与君王的朝政管理紧密相接, 从平民的角度展现了平等的一面, 同时也体现了在这个严密的图式中的自己的准确的位置。相生、相胜、相责、相令成为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提供了人人可接受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天人宇宙论模式主要是为了体现和确定君主的专制权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 对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作了详细严格的界定, 使其有所及, 又不过:“非道不行, 非法不言”达到专制的目的。“……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 则民有顺命;君命逆, 则民有逆命。” (7) 董仲舒从宇宙论的高度确认了绝对君权和三纲秩序, 并与阴阳双方的价值内涵紧密相连;“贵阳而贱阴”, “恶之属尽为阴”, “善之属尽为阳”, “阳行于顺, 阴行于逆”, “善皆归于君, 恶皆归于臣”。一方面强调君主的无上权威和专制, 另一方面又将无上的主宰者君王置于这个宇宙模式的整体中。“故交天地之位, 正阴阳之序, 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难, 义之至也。是故胁严社而不为不敬灵, 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 辞父命而不为不承亲, 绝母属而不为不孝慈, 义矣夫。” (8) 这样就将君主这个发号施令的统治者也放置于这个模式中, 使其权力受到限制, 虽高居于万民之上, 但居于网之中央。对王权的这一限制主要是体现在施政中采取的措施上, 利用四时、五行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理论, 强调反对任刑滥杀。董仲舒强调“德”是阳, “刑”是阴, “天”是好仁恶杀的;“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 德教之与刑罚, 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 厚其德而简其刑, 以此配天。” (9) 他强调德治、教化, 虽强调尊君的权威, 但其已经比儒家强调之仁义文明了许多, 是在联系秦亡和汉立的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法家提出的, 在宇宙模式中对君权的制约, “故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春秋之大义也。” (10) 君是民的绝对统治者, 民只有通过“天”才能制约君, 这个“天”是五行结构的宇宙模式。董在这里是将天、人关系放在自己的天人宇宙论模式中, 强调天人之间的彼此交感, 和谐统一, 以取得整体结构的稳定和持久, 这就是天道——即“人道”, 既是自然事物的运行法规, 也是人间世事的统治秩序。“天不变, 道亦不变”“正其道不谋其利, 修其理不急其功”都是放在这一宇宙论体系中得以论证。

  二、天与道――天人宇宙论模式的核心

  1. 董仲舒的“天”有三方面的含义

  董仲舒的“天”即神灵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他企图把这三种“天”统一起来, 他认为, 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 道德之天又从属天神灵之天, 总根子是神灵之天, 他把天的自然属性赋合法情感意志, 按照目的论的要求加上道德属性, 连寒暑变化、四时运行都说成是有目的、有道德意义的。“春之为言, 犹蠢蠢也;秋之为言, 犹湫湫也。蠢蠢者, 喜乐之貌也;湫湫者, 忧悲之状也。是故, 春喜夏乐, 秋忧冬悲。悲死而乐生, 以夏养春, 以冬丧秋, 大人之志也。是故, 先爱而后严, 乐生而哀终, 天之当也, 而人资诸天, 天固有此, 然而无所之如其身而已矣。” (11) “春爱志也, 夏乐志也, 秋严志也, 冬哀志也。故爱而有严, 乐而有哀, 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 哀乐之义, 不独在人, 亦在于天, 而春夏之阳, 秋冬之阴, 不独在天, 亦在于人。” (12) 由此可见, 天是董仲舒哲学的最高范畴, 天具有人格神的性质, 是有目的的、有意志的, 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天者,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 (13) 。

  2. 天是世界万物的始祖, 当然也包括人类

  “为生不能为人, 为人者天。人之为天, 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14) 因为, 天为人创造了各种必需的东西。“天地之生万物也, 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 其可威者以为容服。”总之, 世界万物都是天有目的为人安排的。他认为:天之所以生人类, 是通过人来实现天的意志, 使人与上天相符合, 人是天的缩影, 所以称之为“人副天数”。“人之形体, 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 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 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 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 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 春秋冬夏之类也。喜, 春之答也;怒, 秋之答也;乐, 夏之答也;哀, 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为什么人与天相符合呢?其原因就是在于天人同类, 是同类相动的结果;他说“美事召美类, 恶事召恶类, 为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 牛鸣则牛应之……物故以类相召也”。因此“天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天之阴气起, 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 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15) “天地之符, 阴阳之副, 常设于身, 身犹天也, 数与之相参, 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 副月数也;内有五藏, 副行数也;外有四肢, 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 副昼夜也;乍刚乍柔, 副冬夏也;乍哀乍乐, 副阴阳也;心有计虑, 副度数也;行有伦理, 副天地也。” (16) 天是完全依照它自己的模型塑造人类的, 人类的形体、精神、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等都是天的复制品。天不仅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 而且还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王”, 皇帝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他认为,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17) “受命之君, 天意之的予也。故号为王予者, 宜视天如父, 事天以孝道也。”

  在董仲舒看来, 天创造人就是为了贯彻和体现天的意志。那么, 人违反了天的意志必然引起天的震怒, 出现各种突异, 以示谴告和惩罚。总之, 万物统一于五行, 五行统一于天。阴为天的刑罚的表现, 阳为天的恩德的表现。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 五行相胜体现了天的刑罚。天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而指导万物和人类。

  3. 天人宇宙论模式的目的, 在于论证封建等级关系和伦理秩序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在这个模式中, 君主的权力是天所授予的, 因而君主之下许多依次从属的等级关系也是上天安排的。他说:“天子受命于天, 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 臣受命于君, 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 共尊皆天也。” (18) 意为“阳尊阴卑”, 而君、父、夫属阳, 臣、子、妻属阴, 它们的关系是“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因此,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阳之出也, 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 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 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 仁义制度之数, 尽取之于天。”阴只能服从、辅助阳, 并作为阳的对立面而存在, “阴者, 阳之合也。”“是故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务德而不务刑。” (19) 董仲舒的结论是:“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他的所谓道, 就是封建社会合理存在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不仅将天人关系系统化为一个阴阳五行杂糅的宇宙模式, 并且将其行政管理也进行与四时、五行比赋。“天以三成之, 王以三自持。”“是故天子自参以三公, 三公自参以九卿, 九卿自参以三大夫, 三大夫自参以三土。三人为造者四重, 自三之道以治天下, 若天下四重, 自三之时以终岁也。”“天有四时, 时三月, 王有四选, 选三臣。” (20) 董仲舒将天之四时变化与选臣官制联系起来, 只有官制与天之数相副, “天以四时之选与十二节相和而成岁, 王以四位之选与十二臣相砥砺而致极, 道必极于其所至, 然后能得天地之美也。”“由此观之, 三而一成, 天之大经也, 以此为天制。是故礼三让而成一节, 官三人而成一选。”“诸侯之爵或王何?法天地之数也”。使朝廷行政管理制度与用四时、五行改制后的儒家之“天数”相统一, 这样才达到治国之道的最高程度。并由此推及三统的循环与文质的循环;“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当十二色, 历各法而正色逆数, 三而复。”董仲舒用“三而变”作解释把传统儒家所说的三代陵替作了简单说明;他还认为:“王者改制, 一商一夏, 一质一文, 商质者主天, 夏文者主地。”以此类推, 历史将是文质间的不断循环。虽然历史是在循环转换的, 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依据“道”而行, 而道根源于天, 人无力改变天, 当然也改变不了道。正是“天不变, 道亦不变”。“故文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据此, 董仲舒进而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法古;春秋之道, 奉天而法古, 是故虽有巧手, 弗修规矩, 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 不吹六律, 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 不贤先王, 不能平天下, 然则先王之遗道, 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己”。

  三、天人宇宙论模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尽管这个系统论述宇宙模式已经构成并取得了在社会意识和学术思想中的支配地位, 但其影响也有利有弊。最直接的恶劣影响便是产生了西汉末年大流行、东汉正式官方化, 被哲学家们归罪于董仲舒开其端的所谓谶纬神学。而真正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影响则是五行模式的中国社会思想和观念形态在许多领域的多方面渗透。这导致许多貌似科学实际荒谬的伪理论, 它们历数千年而不衰, 在公私生活中起作用, 成为行为中和思想中不自觉的模式、习惯。尤其是思维被这种经验系统束缚、规范了。由于注重系统整体, 便相对轻视、忽视对众多事物和经验作个别地、单独地深入观察和考查。同时, 这种宇宙模式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封闭性能给人们心理、性格以自我满足感。它可以表现为虚骄自大、固执保守, 认为本系统内应有尽有, 完整无缺, 不必外求。而循环论则否定真正的进化, 认为向前只不过是复古, 历史的演变只不过是天道的循环, “天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最后, 秩序性带来所谓的“安分守己, 听天由命”, 认为任何努力无不受既定秩序模式的限制和制约, 自认已被规范在某种既定位置上, 处在这个不能逃脱的模式网络中, “思不出外”、逆来顺受, 培养奴性, 不敢说“不”;个体价值完全从属于这个作为外在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 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于是, “君怀臣忠, 父慈子孝, 夫唱妇随”, 成了人们安心奉行的长久而普遍的宇宙法规。

  然而这种封闭、循环, 讲求秩序的宇宙论系统模式却维护了中国近两千年封建统治, 其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排斥外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以可以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例如, 它仍然允许外来宗教在不危及儒学基本政教结构的情况下并存和发展, 随人们自由信仰, 在中国历史上除三武更佛外, 很少发生宗教战争、宗教酷刑。这是因为这个模式本身仍然要求一定的运动、变换、更新, 以适应环境, 调节自身, 以维持其系统的生存, 即所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这种模式一方面是相信命定, 否认进化的循环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成为富有韧性坚持奋斗的信念基础, 中国人民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 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 即使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 也相信终究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 因为这是符合“天道”或“天意”的。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 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这个模式的历史作用, 进一步认识它, 从而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因而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扬长避短,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 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构建和谐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阎丽.董子春秋繁露 (译注)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钿, 朋星, 译.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周桂钿.董仲舒评传--独尊儒术, 奠定汉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5]曹德本, 宝成关, 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高令印.简明中国哲学通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注释
  1 阎丽.春秋繁露·官制象天[M].董子春秋繁露 (译注)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 :125.
  2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同上, 第234页.
  3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同上, 第191页.
  4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同上, 第238、239页.
  5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同上, 第125页.
  6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同上, 第226页.
  7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同上, 第188页.
  8 《春秋繁露·精华》, 同上, 第45页.
  9 《春秋繁露·基义》, 同上, 第223页.
  10 《春秋繁露·玉杯》, 同上, 第11、12页.
  11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同上, 第200页.
  12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同上, 第206页.
  13 《春秋繁露·顺命》, 同上, 第268页.
  14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同上, 第188页.
  15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同上, 第231、232页.
  16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同上, 第288页.
  17 董仲舒.春秋繁露·附录天人三策[M].周桂钿, 朋星, 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1) :704.
  18 《春秋繁露·顺命》, 同上, 第268页.
  19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同上, 第195页.
  20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同上, 第124页.

  宇宙与人论文第一篇(2)

  题目:“天人之际”的当代西方解读——谈专题影片《宇宙之旅》

  摘要:影片《宇宙之旅》将宇宙的诞生与人类的出现、宇宙的秩序与人类的存在、自然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同化一体的思维方式, 体现出生态学的世界观。正如德日进晚年所预见的:高度的社会化过程已经将地球上的人类“编织进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 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地球伦理学说”——这是这部影片的主导思想。《宇宙之旅》探讨的问题,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之际”的终极问题。“天人一气”“乾父坤母”“民胞物与”, 涵盖了对于天道、天命、人世、时代的综合思考。影片的创作者诚挚地希望与东方古代生态文化精神联手打造新的“生态伦理学”, 以拯救现代文明的危机。

  关键词:宇宙之旅; 天人之际; 生态危机; 地球伦理学;

  Review on Journey of the Universe

  Lu Shuyuan Wang Zhaoyi

  Abstract:

  The ecologic documentary film Journey of the Universe weaves a tapestry that draws together the birth of the universe with emergence of mankind, cosmic order with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destiny of nature with the fate of mankind. It is a brand-new way of thinking, one that is driven by the ecological world outlook. Just as P. Teilhard de Chardin predicts in his late years that a high speed of socialization has already woven human on the earth into a network of organic connection, and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theory of earth ethics”—this is the leading idea of the film. The problem in “journey of the universe” is also about “the ultimate combination of heaven with ma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which is manifested by ideas of “Tian Ren Yi Qi”, “Qian Fu Kun Mu” and “Min Bao Wu Yu” refl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of heaven, destiny, human life and the times. The film author sincerely hopes to create a new ecological ethics with the spirit of oriental ancient eco-culture to save the crisi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塔克女士 (Mary Evelyn Tucker) 与其丈夫格瑞姆先生 (John Grim) 应邀到中国参与第六届“嵩山论坛”, 顺便到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并开展学术交流, 并为我们带来了他们花费10年精力制作的专题影片《宇宙之旅》 (Journer of the Universe) , 这是一个翻译成中文的版本, 在中国还是首次放映。

  M.E.塔克还担任美国德日进学会副主席、哈佛著名论坛“世界宗教与生态论坛”主持人、《世界宗教与生态》丛书主编。她曾经出版过许多著作, 如《气的哲学》《儒家与生态》《日本新儒家中的道德与精神教化》《尘世的惊异——宗教进入它们的生态阶段》等。M.E.塔克是一位思想型的学者, 她尤其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与当代人的命运, 对宗教有深刻、独到的研究, 在美国积极推动生态与宗教对话, 取得了丰硕成果。她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尤其关注在生态维度上阐发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为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哲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宇宙之旅》讲述的是关于宇宙与生命的故事。影片开端便提出:宇宙与生命作为一个整体, 它从何而来, 为何而来, 这是一个始终困惑着所有人的问题。从一个中国生态文化研究者的眼光看来, 《宇宙之旅》探讨的乃是“天人之际”的终极问题, 即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 我将其称为“元问题”。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其中就涵盖了对于天道、天命、人世、时代的综合思考。《宇宙之旅》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播放中, 对宇宙自然的演变更迭及其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联纠结, 尤其是对当代发生的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 做出了视野宏阔、思维超前、制作精美的形象表述, 既生动直观, 又深刻细密, 一览之后, 便留下深刻的印象。

  宇宙, 如果有一个开始的话, 它是如何开始的?主持人、同时也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之一的布赖恩·托马斯·斯怀默 (Brian Thomas Swimme) 在漆黑的屏幕上猛然擦燃一根火柴, 耀眼的火光顿时照亮整个屏幕。于是, 140亿年前的宇宙进化就这样开始了!这就是科学界设定的“大爆炸”“大爆发”。主持人还会吹起一只红色的气球, 气球在渐渐变大, 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宇宙仍在以一定的速度膨胀扩展。而这个速度如果放慢, 气球就会萎缩坍塌;如果过快, 那么气球就会爆裂毁灭。侥幸的是, 宇宙这只“大球”目前还在有序、有节地运转, 生命也就随之诞生了。

  生命的诞生与宇宙进化的结构与速度是一致的, 用中国人的话说, 是“天人合一”。

  在影片的编导者看来, 宇宙间亿万星系的诞生, 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人类的出现有着必然的联系。宇宙、地球、生命、人类是一个运转着的有机整体。影片断言:太空中的星星是有生命的, 它们不断地诞生、成长、死亡。天上的星星拥有内在的智慧, 是万物之源, 世界上的许多文明都曾为夜空中的星光所震撼,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现代画家梵高, 都认为星星是神圣的。人类的生命是星星——也就是宇宙所赋予的, 因而, 星星也是人类的祖先, 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塔克的这些近乎高深的见解,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和没有文化的草民, 却都不陌生。早在毕达哥拉斯出生之前, 中国土地上的先民就在《诗经》中满怀深情地歌咏着天上的星星。《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维参与昴。肃肃宵征, 抱衾与裯。寔命不犹!”《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 作于楚宫。”《唐风·绸缪》:“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大雅·云汉》:“倬彼云汉, 昭回于天。王曰於乎……瞻卬昊天, 有嘒其星。大夫君子, 昭假无赢。”先民的吃穿住行无不与星星相关。宋代的李清照在她的诗中写道:“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这就是影片中所说的:人们是围绕星星的运转与秩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

  如果说《宇宙之旅》较之以往的许多阐释宇宙、天体、太空、自然奥秘的科普影片有所不同, 那就是它时时处处将宇宙的诞生与人类的出现结合在一起, 将宇宙的秩序与人类的存在糅合在一起, 将自然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联系为一体。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一种由生态学世界观导引的思维方式。

  影片讲述道:在140亿年的宇宙自组织及其演化中, 不但孕育了星系、地球、生命, 更孕育出人类。而人类的出现开始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这是由于人类创造出一种超越了生物本能的力量, 即语言与符号的应用。这使得人类不但拥有了其他生物不具备的沉思与反思能力, 而且使人类有能力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实践经验、精神产品、思想结晶汇合起来、浓缩起来、积聚起来。人类通过教育这种文化遗传的方式, 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传播、流转下去。影片断言:就如同原始物质的集聚导致星系出现一样, 人类在包括情感与理智在内的观念世界, 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小宇宙”, 人类也因此竟至成了宇宙的大脑和心脏!我猜测, 这也就是夏尔丹·德日进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年) 深为关注的地球的“精神圈” (Spiritual Sphere) 。

  格瑞姆、塔克夫妇是美国研究德日进的首席专家, 分别是德日进学会的主席、副主席, 他们的学术思想深受德日进的浸润, 甚至可以说他们虔诚地继承了德日进的衣钵。

  德日进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在西方学界, 他被视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者之一。关于德日进的研究方兴未艾, 他的名字正变得可以和弗洛伊德相提并论。

  德日进与中国渊源甚深,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他曾在中国从事古生物学的田野考察与研究达20年之久, 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他指导了中国最早一批地质考古学者, 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是他的朋友, 贾兰坡、裴文中是他的学生, 他的主要著作也都是在中国完成的。从他的中文名字“德日进”——“厚德载物”“与日俱进”, 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倾心。令人惋惜的是, 长期以来, 德日进在中国却备受冷落, 很少有专门的研究。

  20多年前, 我接触到德日进也不是从他的著作, 而只是从德国学者G.R.豪克的《绝望与信心》一书中得到的吉光片羽:“精神圈” (有时也称作“心智圈”“智慧圈”) 。 (1) 这成了我的生态文化批评研究的一块基石, 并写进了我的《生态文艺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此后, 夏尔丹·德日进的肖像就和亨利·大卫·梭罗、奥尔多·利奥波特、蕾切尔·卡逊、詹姆斯·洛夫洛克一道, 作为世界生态运动的先驱, 被高高悬挂在我的研究室的墙壁上。

  德日进把宇宙的演变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讨, 他认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质与量的鸿沟、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线, 是完全不存在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与精神一开始就具有内在的联系, “生命的种子” (Previe) 、“意识的微粒” (Grans de conscience) 早在在生命体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用德日进的话说, 他的理论指向在于“将精神和物质结合起来, 放在一个合理的透视里”, “在我们生存的物理与道德的两岸间建立一座桥梁”。 (1)

  这无疑也是影片《宇宙之旅》编导制作的努力方向。

  但《宇宙之旅》并未停留在对于德日进学说的解读, 而是接着德日进的话题继续往下说。

  德日进在1955年去世。晚年的德日进已经意识到, 人类这种高等智慧生物具备了“自由、预见未来、计划和建设”的强大能力, 人类的科学技术开始有效地覆盖“整个地球的表面”, 大自然里“最后的空白消失了”, 高度的社会化过程已经将地球上的人类“编织进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 一个“全球化的阶段”已经开始。对此, 德日进不无隐忧:“这是一种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境况, 因为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了生死攸关问题的世界, 无数的生灵挤靠混同在一起, 简直喘不过气, 饮食、卫生、神经上的放松都是问题。” (2) 于是, 他呼吁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地球伦理学说”。 (3)

  德日进离开这个世界已经60多年, 地球上生态状况的恶化已经远远超乎这位生物学家的想象, 《宇宙之旅》的编导们对此有着切肤之痛, 因此, 影片的后半部, 实际上就是在着力构建这种“新的地球伦理学”, 这也是一种人类生态伦理学。

  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近代以来, 人类这个能够把想象变为现实的造梦物种, 凭借其对于超自然符号系统的运算与操作, 凭借符号构造物的凝聚与传递, 已经迅速改变了地球上的一切, 从地表上的山川河流, 到物种内部的基因编码。人类超强的自信心不断地自我膨胀, 自己俨然成为上帝, 自信变成了狂妄自大。在远古时代, 生命发明了符号意识, 如今符号意识却反而控制了生命;宇宙孕育出人类的身体和灵魂, 而现代人类却背离了宇宙精神。自然, 反倒成了劣于人类的东西。

  凭借现代科学技术, 人类已经变得与地球本身一样强大, 人类的行为已经足以改变这个星球上的物理状况、化学状况、生物状况, 甚至还在改变生命的动力学、地球进化的动力学。这也就是学界渐渐承认的,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 (Anthropocene) 。由于人类不负责任的开发行为, 地球的冰冠在纷纷融化, 珊瑚礁在纷纷白化。现代人为了一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在大规模地摧毁海洋、摧毁森林、摧毁其他异己的物种, 耗光一切不可再生的能源, 在地球上酿造出巨大的生态灾难。

  影片指出:人类是宇宙的大脑和心脏。让人痛心的是这个大脑、这个心脏患上了疾病, 而且是严重的疾病:心梗阻、脑中风。

  人有病, 天知否?宇宙也许会逐渐调整自身出现的偏差, 那样可能需要的时日太长, 而且最终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将是更惨烈的。对于人类来说, 当务之急则是发挥更高一级的智慧, 将自己的符号意识观念系统, 即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与文明调整到与宇宙进化相和谐的层面上来。这或许也就是德日进期待的“新的地球伦理学”。

  人类的这种“大智慧”在哪里?我又想起梭罗的话:这个时代有必要汇集各个民族古老的生态智慧以应对日益险恶的生态危机。在观看M.E.塔克、J.格瑞姆、B.T.斯怀默编导制作的《宇宙之旅》的过程中, 我不时会感受到影片中充盈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

  影片中讲到生命是宇宙物质自组织的结果, 星星是我们的祖先, 地球是造物的子宫, 生命以及人类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这种“宇宙图景”和《老子》一书中把孕育万物的“道”喻为“玄牝”、视为“万物之母”是一致的, 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人”的关系也是一致的。

  影片做出一个很奇特的判断:人类的特质源于动物幼崽时期的心性, 人类的本性基于对动物幼年时期心态的延续。这使我想到《老子》一书中写下的“如婴儿之未孩”“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也是将“赤子之心”“婴儿之性”视为人的天性、本性加以推重的。只不过在影片中, 人类的这种“孩子气”除了拥有“天真”“单纯”的一面, 还有其“幼稚”“不成熟”的一面, 因此人类不可自作聪明、任意而为。

  德日进打破物质与精神、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定物质与生命、物质与精神一开始就具有内在的联系。影片编导者继承了德日进的这一思想, 认为宇宙的诞生, 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人类的出现在同一个有机运转的过程中。影片用生动画面展示: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40亿年前宇宙的诞生, 与宇宙间万事万物一样, 人类也是由相同的能量和元素所构成;人类的出现离不开40亿年前地球上产生第一个单细胞, 人类的激情来源于脊椎动物的进化, 人类的恻隐之心应是亿万年前生存于海洋中的早期鱼类之间的同情心的延伸。一句话:从遗传学来看, 人类是一切生物的表亲!这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中讲到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1) 亦即后人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也正是基于此, 塔克夫妇讲到人类起源时不说600万年, 而喜欢说40亿年, 那是地球生命进化的历史年代, 人类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一体的。

  从中国古代“天人之际”的理论看, 人性通往天性, “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2) 人性即天性, 人心、人性的源头在天, 在宇宙。 (3) 孔夫子言说的“天”, 相当于“宇宙最高的道德秩序”, 近乎西方宗教中“有意志的上帝” (the supreme moral order in the universe) 。 (4) 至此, 中国古代宇宙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德日进关于宇宙与生命共一体的理论就已经遥相呼应起来。

  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论, 作为中国古代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理论核心, 在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西铭》一文中得到完美地表述:“乾称父, 坤称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天地之帅, 吾其性。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5) 对此, 魏义霞已经有相当详尽的解说:依托于宇宙秩序, 人与万物同处于天地之间, 具有共同的根基和本原。天地是人和万物共同的父母, 奠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证实并强化了人与万物的亲缘关系, 加固了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系。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同胞, 视万物为自己的亲密伙伴, 是人与生俱来而无法选择的行为追求和交往方式。人在天地之间的特殊处境不仅决定了人与万物的亲密无间, 而且决定了人有责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1) “天人一气”“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爱民惜物”, 既是天道, 又是人情。以上命题, 我们在这三位美国学者精心制作的影片《宇宙之旅》中, 全都可以亲切地品味到。

  自20世纪中期以来, 人类正面临着祖先们从未遇见过的群体挑战。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紧迫地危及人类的生存, 诸如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开始将目光转向生态学, 而一贯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也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 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问题。这就是杜维明先生在世纪之交指出的“生态学的人文转向”, 他认为这或许才是人类走出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深谙中西文化底蕴的杜维明先生指出:“人类宇宙统一的世界观通过强调天人之间的互动共感唱出了不同于当代中国世俗人文主义的曲调。就重估儒家思想而言, 这种世界观通过强调人与大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标志着儒学的生态转向。” (2) 同时, 杜维明还援引了M.E.塔克的话说:“儒家天、地、人三才同德有赖于三者浑然天成并且充满活力的交汇。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 随顺它的奇妙变化, 人类的社会和政府就会遭遇危险。” (3)

  M.E.塔克这位西方学者希望通过与东方古代生态文化精神联手来拯救现代文明的危机, 这不仅在《宇宙之旅》这部专题片中得到生动体现, 在她为我的《陶渊明的幽灵》一书的英文版撰写的序言中也同样表达了这一意向:

  陶渊明辞世已经1600年了, 地球早已今非昔比。在如今这个被称为“人类纪”的时代, 地球各处均已遍布人类足迹。陶渊明对自然的神秘回应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 将我们编织进生命之网。

  如今, 生态破坏严重, 社会支离破碎, 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去探索在支撑人类安身立命的浩瀚宇宙中, 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陶渊明用其简明凝练却又气象万千的语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进一步了解这位中国伟大诗人陶渊明, 与他开怀对饮, 与他品诗赏乐。那么, 就让陶渊明带领我们, 回归自然、回归宇宙吧! (4)

  专题片《宇宙之旅》在放映结束时, 主持人B.T.斯怀默说道:

  宇宙用身体孕育了人类的身体, 宇宙的动态自组织孕育了人类的灵魂。在140亿年的时间长河中, 星系将自己转化成山脉、蝴蝶、巴赫音乐、你和我, 这些流进我们血脉的能量, 可能会让地球的面目焕然一新!我们属于这里, 我们正在撰写宇宙的新篇章。

  伴随着他那浑厚的男中音, 画面上是一艘朝着茫茫大海行驶的“夜航船”。同时, 美丽的地球承载着人类也正向宇宙深处驶去。

  注释
  1 G.R.豪克:《绝望与信心》, 李永平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第218页。
  2 (2) (3) 《德日进集》, 王海燕编选,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 第91、219、220页。
  3 《庄子·齐物论》。
  4 《孟子·尽心上》。
  5 (4) 参见余英时:《论天人之际》, 北京:中华书局, 2014年, 第117、143页。
  6 《张载集》, 章锡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第62页。
  7 参见魏义霞:《张载〈西铭〉解读》, 《光明日报·学术版》2010年12月20日。
  8 (3) 杜维明:《对话与创新》,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183、216页。
  9 Shuyuan Lu, 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 Spriger, 2017.

  范文一: 宇宙与人论文(经典范文6篇)
  范文二: 共工触山与夏人创世神话中的宇宙大灾难
  范文三: 对人性、国家、宇宙的哲学思考和质问
  范文四: 唐人对宇宙意识的思考
  范文五: 以人性为切入点挖掘支撑人物形象的内在宇宙

TAG标签:      四时     五行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