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意会知识传递的价值、功能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29


  在现代社会发展语境下,需要为意会知识传递构建公共层面的理性与交流平台,以便使意会知识以更为适当的方式进行扩散与传播,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并提高知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对于社会进步而言,意会知识的传递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更应该从实践层面对这个问题做深入分析,这对于传统意会知识理论的发展是一种重要补充与完善.

  意会知识传递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比如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改造、外资引进、基层组织建设、民族关系调整、社区文化建设等等.这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知识创新与扩散、文化传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意会知识作为意会的背景知识而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以确定的社会、经济和体制化背景中这类意会知识实现循环与传递."[1]

  在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大环境下,意会知识是以潜在而高度柔性的、符合员工以及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形态而存在.

  一、意会知识传递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特点

  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至少包含三种层面的知识: 公共知识( 比如科学基础知识、技术普适性知识) 、行业知识( 包括专属某个部类行业的专业化通用技术知识) 、企业专属知识( 包括专属某个企业内部的高度专业化的核心技术知识) .从技术发展和企业竞争角度看,这三种知识的可传递程度逐次递减,知识的流动性也随之递减.前两种知识是面向各种企业的公共知识,因其共享与公开程度高,掌握并理解者众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

  "对产品的重新设计需要高水平的工艺和设计能力,接受方内部没有基本的科技知识很难取得成功."[2]266而最后一种知识则是专属某个特定企业( 行业) 的意会知识,它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企业作为"大实验室",往往具有研究与应用并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较之专门研究机构更为迅捷的特点,这种知识可以把企业技术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在最短时间内运用到产品研发与生产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意会知识不是通过行政任职或指派获得,往往是随着企业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积淀于组织内部并作为一种整体形式的知识,与企业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共同蕴涵于企业的各级组织、部门、群组的员工之间.

  意会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进行表达和传递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意识性.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意会知识时,意会知识的传递者( 技术知识的掌握者) 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传递内容的多与少取决于传递者自己的掌握状况.

  对于意会知识的接受者( 主要是技术学徒者和技术同行) ,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技巧与技能.二是语境依赖性.在特定的氛围中,在话域、对话的双方( 或者己方) 、话题都适合的前提下往往会使意会知识传递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由于企业内部涉及生产与销售部门众多,仅就生产环节而言,大致包括原料入库以及对其粗加工与精加工、各工序的使用、中间环节对半成品处理、质量监控与检测、成品入库等等.因此,企业各个部门的意会知识的生成方式与存在方式是不同的,转化路径与手段也不尽相同.三是实践交流性."与意会认知是否涉及身体技巧或认知操作无关,我们按照做事情的路径学习意会知识,即学习涉及寓居在特定活动中的各种细节."[3]

  意会知识传递最终一定是通过双方的交流、体验,并进行实践操作而获得.四是现实性.表达与传递意会知识对于指导员工的工作与学习、塑造其企业荣誉感、凝聚力、对企业忠诚度以及个人成就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会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他人,促进了企业知识系统的整体发展与完善.因此,促进意会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各部门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意会知识传递的价值及功能

  首先,意会知识传递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技术发展.对个人而言,把握对企业有价值的意会知识,无疑可以使个人拥有更多的立足于企业的竞争资本.同样教育背景的员工,工作经验、对岗位的领悟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区别,点滴积累起来就可能形成员工之间工作能力的巨大差异.设备、厂房、经营与管理模式基本一样的两家企业,一家成功,另一家却以破产告终,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差异与员工的意会知识储备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员工可以通过公共学习( 即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的培训学习机会) 增加言传知识的储量,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在拥有基本相当的技能水平的其他员工中脱颖而出."意会知识和劳动力的社会资质,以及部分的和局部的基于'严格'背景知识与学习有关."[4]

  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巴顿认为: 开发人员自身不可能拥有企业积累的一切知识,因此他们必须同用户一起交流、创造、捕捉、整理知识,然后把这些专业知识内化到设计的系统中.设备开发人员精通开发设备所需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知识,但在企业的特殊环境中完成特殊工作的技术秘诀更加重要,是否内化企业的技术秘诀,直接关系到设备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些员工有高度熟练的技巧,并且完全理解自己的工艺流程,他们常常是这些技术秘诀的创造者.这就是说,一方面,不同岗位带来不同职责和义务,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企业各个层面的员工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有益于企业与员工个人发展的意会知识;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根据各部门和团组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员工搭建把个人意会知识转化为言传知识的实践平台.

  在企业的知识资源中,言传知识就像"冰山的一角",尽管可以为员工共享,但也由于它的公共传播特征而成为基础性知识,不能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支柱.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潜在于各级组织、部门的从高级管理者到基层员工思想中的意会知识.因此,掌握更多意会知识并将其在企业内部最大程度地进行表达、传递与交流,既有益于员工发展,也将使企业获益.员工的个人意会知识就像是机器上的润滑剂,可以使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加运转流畅.长期来看,对于企业提高决策效率、提升员工工作素质与学习素质、改善产品质量都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意会知识传递可以推动企业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涉及一种交易: 意会知识是必须被培育并且进行大量专业化管理的一种契约."[5]18 世纪,英国人以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技术为核心,在欧洲长期处于炼钢技术垄断地位,法国人用了很多方法试图获取这项技术,但都没能如愿.因为英国炼钢工人所掌握的例如根据煤原料的质量相应地控制煤加入窑炉的速度与位置等技术,属于长期浸蕴于英国企业而培养与生成的意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意会成分一直存在着而且尤其当公司进行创新时显得特别突出"[6]."企业知识创新是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或它们的组合转化为可以由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凡是能够转化为可以由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都可称为企业知识创新."[7]

  曾经有学者指出,难言之时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接续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它反过来融入个人或企业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累积性增长[8].

  就企业知识管理而言,意会知识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之基本框架如下图示:

  上述图示表明,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为核心,个人意会知识形态、组织知识形态、言传知识形态以及知识的转化、创新与发展形态四者之间循环发展,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知识的有效管理来进行.拥有可以被明确表达、传递或者可以被编码知识的企业,往往能够通过明确表征的形式,有效表达与分享的言传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别的企业而言有时却成为不能被理解( 有时甚至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知识)接受的意会知识.这种情况表明: 在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的组织运行机制中,知识首先是一个综合有机体,它不是分散、割裂、片断的,而且这些知识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与吐故纳新的过程,而知识的积累、创新,既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意会知识密切关联,也与班组、工段、车间等基层组织善于把员工的个人意会知识转化为企业意会知识有关,从而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组织必须能够汲取员工的知识与经验以便把他们的个人意会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即使员工不再属于组织,组织还可以使用这些知识."[9]

  这就是说,技术转移是以企业员工的个人意会知识为基础,员工的离开意味着隐性技术知识( 也即意会性技术知识) 的部分消失.因此,把握好员工的意会知识,并通过合理途径尽快转化为组织的明言知识,这对于实现企业内部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意会知识传递可以带来企业培训手段的多元化.意会知识传递所产生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自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竭尽全力.那么,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发展平台就非常重要.企业的各级组织和部门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实现技术人员的交流,以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流动."隐含经验类知识与编码化知识、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知道如何做知识与知道由谁去做的知识等,都是同等重要的."[10]这里所说的"如何做",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就是指通过适当的途径把员工研发的成果( 技术发明成果及其应用) 与转化个人意会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三、意会知识传递对我国企业的实践启示

  我国企业的意会知识传递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为主,即通过对话者之间现场交流与切磋共享个人意会知识、共同学习个人意会知识."在中国,促使企业获得成功的'意会知识获取'的公司,意会知识多样化的方法与接受知识的工作的完备是重要因素."[11]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沟通代码( 即各种非语言手段或途径) 、共有的规范与准则、基于成功的合作或者非正式交流彼此的个体知识,所有的共同点用于构建合作者彼此之间信任的重要目的,而这种目的反过来又促进合作者之间的意会知识的局部流动.另外,企业技术员工的开发技术与经验、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营销策划人员拥有的客户群体网络,这些知识都散布于各级员工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意会知识的表达与传播.但是,如果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并拥有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与规划,同时也为满足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仅凭单一的生产现场面对面交流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些目的.这就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国外知识管理学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比如在工作中反复纠错,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并实际参与他们的课题研究( 这在国外知识管理学中被称为"副手练习") ,还可以采取各种正式( 如各级技术培训学校) 与非正式的培训渠道( 如技术交流电话会议、通过行业专门网站进行交流,不定期的举办类似"头脑风暴"会议) ,等等.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这一领域内的知识流动"不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证,而且被专家认为有望给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好处.硅谷以工程师的发源地着称,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以这样的非正式交易扩散,对企业来说,硅谷是一处很具吸引力的领域"[2]64.另外,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软性"知识是企业发展长期积淀而成的,都属于企业意会知识中不明显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开发这些形式的意会知识,对于促进中国企业意会知识的孕育、意会知识的转化与传递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而言,蕴涵其中的大量意会知识需要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企业在意会知识的转化与传递方面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而面对企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意会知识,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由此逐渐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观和创造观,使企业成为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物化平台,即企业不仅作为社会物质产品的最大生产者,更要努力成为精神与文化的载体,才能够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而言,意会知识传递是每位企业管理者和生产组织者以及企业员工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Riccardo Viale,Andrea Pozzali. Cognitive Aspects of Tacit Knowl-edge and Cultural Diversity[C].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7( 64) : 237.

  [2][美]多萝西·伦纳德·巴顿. 知识与创新[M]. 孟庆国,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0.

  [3]Tim Ray. Rethinking Polanyi,s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C].From Personal Knowing to Imagined Institutions,Minerva,2009( 47) : 79.

TAG标签: 意会知识     传递     企业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