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路江涌教授_“政府+个体”视角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获得的大量一手数据, 分析海归高层次人才在适应国内环境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需要的帮助, 从而基于"政府+个体"双元视角, 提出海归高层次人才适应国内环境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海归人才; 高层次人才; 国内环境;

  随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出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 吸引了海归人才纷纷回国。其中, 高层次海归人才具备高素质、高技术、高创新等优势, 是中国"新常态"下创新创业的重要生力军。但是海归高层次人才在适应国内环境过程中面临了系列难题。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政府+个体"双元视角下的对策建议, 以期帮助海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适应环境、规避风险、化解矛盾。

  1 研究背景

  水土不服是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也是各地人才工作部门"引才、育才"和"用才"工作中须妥善处理的问题。海归人才在经历海外学习和工作后, 归国后所面临的本土创新创业环境, 与其熟悉的海外营商环境有所不同, 能否适应本土创新创业环境是影响到海归人才能否高效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如何帮助海归人才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 也是各地海归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了解海归高层次人才本土化状况,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 对包括中关村在内的全国范围800多位海归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50多位海归高层次人才和专家进行了实地访谈, 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2 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形状分析

  本部分基于调查中获得的大量一手数据和访谈中收集的鲜活案例, 分析海归高层次人才在适应国内环境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需要的帮助。

  2.1 适应国内环境是海归人才普遍面临的挑战

  调查显示, 年龄、旅居海外时长、具备海外工作和创业经验均对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带来挑战。

  2.1.1 绝大多数海归人才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国内环境

  本文调查数据显示, 仅有28.0%的海归人才表示回国后马上就适应了国内环境;有51.3%的海归人才能够在一年之内完全适应国内环境;而有20.7%的海归人才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环境。以上数据说明海归适应国内环境问题确实需要引起海归自身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1.2 年龄越大, 适应国内环境所需时间越长

  相对于7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海归人才, 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海归能够明显更快地再次适应国内环境。青年海归在海外时间略短, 并且自身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变化, 而7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海归人才由于出国时间普遍较长, 且所处年龄段使他们正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回国后的事业, 所以, 在再次适应国内环境上面临更多困难[1].

  2.1.3 旅居海外时间越长, 适应国内环境所需时间越长

  旅居海外的时间长度是影响回国适应国内环境速度的重要因素。旅居海外时间越长, 海归人才嵌入海外环境越深。同时, 在其旅居海外期间, 国内环境的变化程度越大, 这些都给海归人才多年后回国发展和再次适应本土环境造成了难题。

  2.1.4 有海外工作和创业经历的海归适应国内环境所需时间更长

  调查数据显示:具有海外正式工作经验和海外创业经验的海归人才在回国适应环境方面都需要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 海外工作和创业经历会使这些海归人才更深地嵌入到海外环境社会环境当中, 反而会在回国后对国内环境适应速度较慢。

  2.1.5 高端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所需时间更长

  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所需时间更长。究其原因, 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往往在海外积累时间较长、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海外基础, 嵌入到海外的创新创业环境较深, 难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适应国内环境。

  2.2 入选人才计划有助于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

  通过调查, 发现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感知。

  2.2.1 大多数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国内环境

  调查数据显示, 相当比例的海归人才在回国一段时间后对国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的适应程度有明显提高。然而数据分析也表明, 经过半年适应期以后, 仍然有一半左右 (对于部分维度甚至更多) 的海归人才感觉不适应国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这些分析结果对已经回国和将要回国的海归人才来说是一个重要提示:回国后在工作、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全方位适应国内环境是一个大的挑战。

  2.2.2 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对工作环境的适应优于对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

  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在回国初期对工作的适应情况整体上明显好于对其社会和生活的适应情况, 而尚未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在回国初期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适应情况差别不明显。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在回国初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到工作当中, 而在适应国内生活和社会方面投入精力较少, 因此对工作的适应程度较高, 而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程度较低。

  2.2.3 入选人才计划有助于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

  海归人才入选人才计划后在社会适应方面有了大幅度改善, 并且超过了尚未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由于社会适应方面包括了对国内人际关系的适应状况、对国内行政体系的适应状况和对国内商业规则的适应情况, 所以, 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在社会适应方面更大幅度的改善可能说明了入选人才计划本身对海归人才了解和适应国内社会环境有直接帮助, 说明各级政府的人才计划为海归人才适应国内环境确实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政策和活动帮助了海归人才更好地融入国内环境, 成功地进行了再本土化。

  2.3 海归人才在社会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不适应国内环境

  从实地访谈调研中, 发现, 大部分海归人才对回国后社会、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适应困难, 尤其是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 有较多的困难。

  2.3.1 对国内人际交往规则和信用体系缺失需要适应

  在社会文化方面, 海归人才普遍表示对国内人际交往规则和信用体系缺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多名海归认为, 回国之后会经历一个社会文化上的转变, 突出体现在难以马上适应国内对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和过度使用。另一方面, 海归人才也多次提到了对国内信用体系缺失的不适应。由此可以看到, 海归回国后, 在社会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方面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也需要逐步适应中国诚信缺失的商业环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海归也应该是改变中国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商业环境更诚信的一股力量。

  2.3.2 认为生活环境比较差

  在生活环境的适应方面, 多数海归人才认为国内生活环境比较差。第一, 空气污染严重;第二, 交通堵塞, 北京等地还买车需要摇号;第三,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第四, 对于整个家庭都回国的海归而言, 户口问题、子女上学的问题等都是回国后适应国内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

  2.3.3 国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关系复杂

  在工作环境适应方面, 多名海归人才提到国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关系复杂。例如, 在海外单位内部的工作关系比较简单, 但是国内单位内部工作关系还掺杂着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艺术。另一方面, 海外的工作风格比较严谨, 但国内人的工作风格则比较浮躁, 无法静下心来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更多地花精力去指导他们。因此, 在工作方面, 海归人才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基于人际关系的工作方式, 另一方面也希望把严谨、专注的工作风格带到工作中去, 并希望能在人际关系和严谨工作之间取得平衡。

  2.4 家庭成员不适应国内环境是海归人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家庭成员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内环境是影响海归人才是否决定回国发展和在国内能否发展得好的重要因素。

  2.4.1 国内子女教育问题仍是海归人才回国发展的重大顾虑

  在回国初期, 海归人才和家庭成员对国内户籍管理制度、国内子女教育条件和国内住房条件的适应程度都较低, 对国内子女教育条件感到适应的海归人才家庭只有34.2%, 说明国内子女教育问题仍是海归人才回国发展的重大顾虑。国内的户籍制度、教育条件和住房条件仍然是海归回国发展的重要障碍, 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进一步加强帮助海归人才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的政策。

  2.4.2 入选人才计划有助于海归人才家庭成员适应国内环境

  我们进一步对比了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和尚未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家庭成员在回国初期以及目前对国内环境适应的差异。入选人才计划的海归人才家庭成员在回国初期和目前都更好地适应了国内环境, 而且在各个维度的改善程度要好一些, 这说明了政府人才计划中针对海归人才家庭成员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归人才家庭提供了优惠和便利条件, 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3 促进海归人才适应本土环境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基于"政府+个体"的双元视角, 提出了促进海归人才适应本土环境的相关建议。

  3.1 发挥政府作用, 帮助人才适应国内环境

  应以海归人才提出的高标准为契机, 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改善行政服务效率, 以为海归人才服务为抓手, 加强整体人才服务工作。具体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人才管理工作。

  3.1.1 关心海归人才生活, 缓解人才后顾之忧

  在本文调研过程中, 海归人才对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问题反映较多。今后可以在政策资源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把有关海归人才生活方面优惠政策市场化, 并进一步把优惠政策向区域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倾斜。同时, 应加大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 设立并完善一门式窗口服务, 建立人才快速引进绿色通道, 为引进人才提供便捷的出入境管理、完备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周到的住房与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待遇, 让创新人才来得愿心、住得安心、干得顺心。

  3.1.2 建立健全中关村海归人才数据库和海归人才基础信息库

  许多海归人才和海归问题专家强调建立健全示范区海归人才数据库和海归人才基础信息库的重要性。海归人才数据库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动态了解区域内海归人才的存量、流量、层次、结构, 并能及时联系和接触重点海归人才, 沟通最新政策, 了解海归人才的需求。海归高层次人才基础信息库可以帮助示范区了解海归高层次人才的存量、层次、结构以及他们回国发展和地点选择的意向, 帮助示范区及时和海归高层次人才取得联系, 了解他们的需求, 并争取他们到本地发展, 为区域建设作出贡献。

  海归人才数据库应涵盖在区域范围内高校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或创业的海归人才。数据来源主要可以通过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欧美同学会等机构合作, 获得基础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定期更新;海归高层次人才基础信息库应涵盖北美、欧洲、日本等主要海归高层次人才集中国家的海归高层次人才。数据来源主要可以通过和各个主要海归人才协会合作获得基础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定期更新。具体操作上, 可以由本地政府部门牵头, 联合海归人才管理部门, 委托知名科研单位, 成立海归人才研究中心或项目组, 建立并定期维护数据库[2].

  3.1.3 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海归人才培训

  许多海归人才和海归问题专家强调加强海归人才培训的重要性。一些入选"千人计划"的高层次海归提到, 参加北京市和中关村组织的培训为他们回国创新创业"打了气、定了神", 使他们了解了国家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的决心和措施。在今后的海归人才工作中, 政府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海归人才的培训工作。利用国内著名高校的高端培训资源, 有针对性地组织高层次海归人才培训和高级研讨班, 以及高层次海归人才创新研发沙龙等人才专题活动,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3.2 人才自我调整, 积极适应国内环境

  适应国内环境是每一个海归人才的必修课。已经回国一段时间并且适应的比较成功的海归人才的经验对刚刚回国或者尚未回国海归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因此, 我们对高层次海归人才是如何适应国内环境的进行了访谈, 请他们总结个人适应环境的经验和体会, 为健全帮助海归高层次人才适应国内环境的机制建言献策。接受访谈的海归人才普遍认为, 适应国内环境首先需要海归人才自己进行调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回国前后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包括在回国之前要对国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及回国后愿意积极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多名海归提出, 国内环境与海外环境不一样, 回国必定会经历艰难的适应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 要勇于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而不是一味抱怨。海归回国适应本土环境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在事前对国内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回国之后, 也要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积极心态。

  3.2.2 海归人才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受访海归人才普遍认为, 海归回国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技术优势、商业模式优势、经验优势等) , 也有一定的劣势 (如不了解国内情况、缺乏社会关系等) .海归人才想要迅速适应国内环境, 在国内有好的发展, 就要在自己的优势和本土情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3].

  3.2.3 既要积极适应, 也要坚持原则

  许多海归创业者都谈到回国创业适应国内商业环境是必须的, 一方面要坚持自己创业和经营的原则,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其中的关键是要清楚什么该坚持, 什么该适应。同时, 许多海归创业者认为, 在中国环境下创业就要适应中国的"人际关系"和办事方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实问题。

  3.2.4 适应国内环境要循序渐进

  许多海归创业者认为回国创业要灵活, 务求做到充分了解国内情况、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充分做好准备后再开始创业。如果出国时间太长对国内情况不熟悉, 先回国就业是了解国内环境和熟悉本土情况的好办法。千人计划入选者蒋亚洪总结得十分精辟:海归回国创业有两道坎, 一道坎来自于对本土环境的水土不服, 第二道坎就是所有创业者都要过的那些坎儿。与其要一次跨越两道坎, 不如先跨越"适应"那道坎, 先熟悉了国内环境再创业。因此, 海归回国创业不能太鲁莽, 而要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要了解和适应国内环境并获取所需资源, 然后再真正开始创业。

  3.2.5 要主动寻找互补性资源和政策支持

  许多海归人才认为, "合作与交流"是迅速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海归人才缺乏对国内环境的了解和关系网络, 但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 和资源能够互补的人共同创业。同时, 政府部门建立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也应该为海归创业人才迅速适应国内环境提供更多帮助。一方面, 从海归创业者的角度出发, 需要寻找一些跟自己互补的人一起创业。另一方面, 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对刚回国的企业帮助很大。多位高层次海归人才都提到, 参加行业协会、学术研讨会, 建立一个"圈子"对迅速适应国内环境十分有利。

  因此, 海归回国如何才能适应国内情况, 关键在于要了解自己、了解国内环境, 然后在此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起点。海归适应国内环境无疑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但是只要调整好心态, 了解环境, 知己知彼, 就能在国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曦如。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合作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5, 35 (5) :57-59.
  [2]林道谧, 路江涌。建设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海归人才发展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5, 35 (5) :60-62.
  [3]王辉耀, 路江涌, 林道谧。海归创业、"类海外"创业环境与海归再本土化研究[J].第一资源, 2012 (3) :92-101.

TAG标签: 路江     个体     教授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