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财经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中软实力矛盾

发布时间:2019-09-29


  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创新,以及超越传统模式的主要矛盾首先凸显在软力量的提升上,而且硬建设的突破依赖甚至取决于软力量的提升与突破。这个软力量在发展中面临的矛盾是综合性的。思想理念、研究论证、区域(融合)配套、人员综合素质等软力量的提升,甚至是“更新换代”,都要在实际实施前大有突破。

  一、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在开发治理上,江西省鄱阳湖区域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目前,鄱阳湖区域各方面发展势头良好,相关资料显示,该区域在生态农业、新型工业、交通网络、旅游业、文教卫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以精密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旅游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等等。①然而,这一系列的成果离文明性的富裕、发达、宜居,特别是生态化的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化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恶果是:环境污染严重、全球逐渐变暖、气候变迁异常、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在“后化石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过于依赖化石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主动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品,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②。

  就现实来看,当今中国经济正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毫无疑问,没有重大的技术革命,我们将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问题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没有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在缓解国际气候的行动中扮演相应角色:在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前提下,应采取“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经济(李旸,2010)。因为我们的经济面临着被锁定在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水平的挑战。如果今天不行动,我们将会在未来几十年陷入被动②。因此,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转变急于求成的思想观念,是思想理念提升的第一步。

  由于环鄱阳湖区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涉及到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经济,就必须要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要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整合不同政策的全方位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等等,都是决策者制定高层次全面政策,协调不同政策的重要方面。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又决定了思想、思路的品质层次。因此,思想理念必须要是清晰的。综合来看,鄱阳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个生态化、低碳化的概念是否清晰并融入思想理念的问题,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煎熬、升华”过程,能否熬得住,直接影响战略上的成败。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鄱阳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研究方法和论证的科学

  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研究及论证一般只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上,很少有考虑生态因素的。事实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研究及论证一旦和生态紧密联系,研究和论证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大幅度提升,甚至呈几何型跳跃。

  在认识论的框架内,方法和论证是经济学理论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一切理论都是方法论,这是因为任何好的理论最终都会成为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各类深邃甚至抽象的理论研究都有其实践意义,在一定阶段都能体现出相应的应用价值。也就是说,方法论层面的知识体系最终指向的必然是实践性问题。因此,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理论研究做支撑,都需要有相应的方法论作指导。换而言之,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发展,任何理论上创新和突破、任何学术上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方法论的革命。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还有待建立权威性和导向性的指标体系,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马昌盛,2013)。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出现的以“生态城”命名的在建项目有近20个,然而,很多“生态城”项目并不符合严格的“生态标准”.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在经过细致考察与调研后曾表示:“目前在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控方面,各地生态城的技术要求、标准并不是很明确,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在后期开发和设计上,距离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官员们追求的是好看,而不是低碳绿色理念的塑造”(刘伟、喻鹏,2011)。因此,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技术系统、遴选不同层级和类型的低碳生态试点示范项目、构建政策体系框架,是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必要保障。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对人口城市化与低碳发展的影响分析及政策模拟、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因此,开发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城市化低碳发展战略及相关组合政策措施模拟系统,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为中国实现人口城市化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因为从设计理念到研究方法都需要作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

  三、区域(融合)配套

  这是城市生活与产业区功能的区分甚至细分问题,是各“小家”与“大家”资源及利益获得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城市生活与产业区功能、资源、利益的配套是否与区域生态科学联系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的经济转型已经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其间折射出的问题也远非环保的话题所能涵盖。一段时间以来,产业融合的进程受制于行政区划和绩效考核。在我国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被作为带动地方发展的优先考虑因素,产业融合的范围也仅限于地方行政区划之内,未能走出小区域形成大区域大范围的产业大融合。一旦某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走出行政区划的小区域,就容易受到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进而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或经营成本。这种状况,使得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内的专业分工无法实现,导致各个地方同质性建设、同质性企业和产品、同质性竞争激烈,产业发展只有“扎堆”而无“融合”,企业要想透过产业融合走向高端难上加难(周晔,2011)。要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就必须破解这种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过度竞争的发展模式,透过对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来发挥产业融合效应(柯健,2010)。

  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在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和价值认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低碳经济从战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调整,起到一个政策导向的作用,建立低碳创新发展机制,形成发展低碳经济有高收益、实现高能耗发展受制约的政策机制,硬性引导产业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变。

  如,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给予实行低碳发展的企业更多优惠,或者通过给予研发资金的支持,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法制建设方面,除了制定一系列鼓励低碳经济,惩治高能耗经济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建立和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执法,让低碳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追求。在价值认知方面。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对真抓实干走低碳经济之路的企业和产业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产业学习他们的优良做法。如此一来,就能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益也还未真正显示出来,而地方政府对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目标的追求正方兴未艾,在已经大量投入且产出还未大显的时候,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即国务院确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确定了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这是难得的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起步后更张不仅面临巨大的困难,也确定了成果产出向后大幅延迟的事实。面前首先要做的是要在淘汰落后技术的同时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不要为减排而调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四、人员综合素质的制约与推动

  一个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尤其在是世界级的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中,区域的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工程比任何具体项目工程的实施要困难得多。加强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建设,确保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重要驱动因素是教育的能量、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因为人员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有效、确切的提升,能否确实地执行新的法律和遵守新的制度,亦直接制约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张平,赵洪进,2010)。

  全社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的提升,基于良好的综合人才素质,并且需要有那么一种机制能促进人才、成果与社会的沟通、理解和包容。通观历史我们知道,科技进步必须扎根于良好的社会土壤,只有具备良好的土壤,科技才有了发展的载体,并因之得以广泛的推广,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以新科技为核心推动的新文化。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专业素质是导致其从事某一行业的特别素质,任何行业或产业的创新均来源于具有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因此,对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尊重,是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专业的高深、术语的晦涩等,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专业的理解和接受,无形中对专业创新成果的推广形成了阻力。这时,如果专业人才还能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把握社会公众的心理,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其创新成果向全社会做出推广,就能使其创新成果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那种具有高的专业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所创造的成果,更加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并参与市场的大循环,当然,具有这种素质的人也必然具备从社会和市场中汲取研究和开发营养的能力。我们的社会亟需更多这样的人才,使得创新行为能得到崇尚、包容,当创新成为一个社会最受推崇的行为时,全社会的创新体系都将更加充满活力,竞争实力也就越强大。

  在全球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对低碳经济的崇尚成为主流,能源使用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的创新与推进,不仅涉及到对国家权益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还对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这体现出人类在工业文明之后的质的进步,在制度层面需要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及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执行力度是实际行动中的关键因素,当然,政府以身作则是榜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需要着重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而言,其思维习惯和基本素质均已经成型,在提升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潜。挖潜的重点在于提升他们的战略思维、开阔视野和奉献精神,在低碳创新方面,打破小圈子、小局域的范围,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把握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大势,将自己所管辖的区域、行业、企业与世界发展大势统一起来整体思考,并以此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机会,培养出全局视野下协调地研究解决局部领域问题的能力。

  此外,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还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参与,因此,培养和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习惯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的工作,一靠公众参与,通过参与提高认识,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在推进公众参与时,要注重把握认知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承受性、可接受性等五个方面,以使整个推广能切实有效;二靠社会组织,因为社会组织会更易于接受低碳消费的理念,利用社会组织的分布广且切入社会阶层多的特点,以实际行动唤起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当前有不少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广环保理念,推行环保行为方面,积极实践、热忱推广,发挥了很多政府机构所难以发挥的功能。

  五、结 语

  软力量的突破性提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必须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研究、建设与开展鄱阳湖水资源、湿地、候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真正意义上生态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示范性,在不久的将来让鄱阳湖生态区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

  [1]柯健,2010,《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9 期。

  [2]刘伟、喻鹏,2011,《中国版“生态城”乱象揭秘》,《安家》第 9 期。

  [3]李旸, 2010《,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城市发展研究》第 2 期。

  [4]马昌盛,2013,《李迅:中国城市低碳生态化还需 20 年》,《节能与环保》第 5 期。

  [5]岳彩申,2007,《科学的方法与论证:经济法学发展的关键》,《社会科学》第 7 期。

  [6]周晔,2011,《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管理》第 6 期。

  [7]张平,赵洪进,2010,《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当代经济》第 11 期。

TAG标签: 生态     鄱阳湖     示范区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