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摘要/目录】某大酒店内部控制模式优化探析
  【第一章】新都酒店内控机制研究引言
  【第二章】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
  【第三章】深圳新都酒店基本状况和内控现状
  【第四章】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新都酒店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酒店内部控制系统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虽然仍有固有缺陷需要弥补,但是无疑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我国企业治理和合规经营有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章将着重介绍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包括这些理论的成立基础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涵。
  
  2.1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管理控制工具,它的主体就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包括了企业内部的各级行政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具体专业分工人员。它的客体则主要是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从设计实施的范围来看,主要分为“部分控制论”和“全面控制论”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应当将除经济业务、资产管理、财务会计外的其他经营活动纳入管理控制范围。本文对于内部控制理论内涵的相关阐述,是基于“全面控制论”的观点基础上的。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于 1949 年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经济组织为保证其财务安全性,财会资料可靠性,维护管理效率可行性而采取的一切专门方法和措施。1988 年该组织又在其第 55 号《审计准则说明书》
  
  (SAS55)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
  
  新版美国 COSO 委员会出台的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达成管理目标的方法实现过程,即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管理层设计,各个级层员工共同执行,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绩效、财务报告有效可靠的管理过程。我国 2008 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
  
  2.1.2 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国际上不同组织机构所出台的准则中有着大致相当的覆盖方面,只是在具体的细节规定上略有不同。在我国,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被要求和鼓励践行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根据这份文件的规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了五项基本目标。一是保证公司经营合法合规、二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三是保证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四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五是推动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客观来说上述五项目标,既含括了国际各国在内部控制领域的公认目标设定标准,又同时能够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现状需要。这些分类并不影响各类目标的分别独立实现,也不影响共同实现的交叉重叠。但对于近年来行业竞争激烈、时有发生亏损的我国酒店企业,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即使根据这些目标制定了相关实施计划,也很难真正具体落实,并真正达到目标要求。
 

  
  2.1.3 内部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的原则,既是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实施践行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遵守的原则。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尤其是对我国酒店类企业而言,更应关注的主要原则有:
  
  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源自越来越为人接受的“全面控制论”的理论观点。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现代公司治理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机构运作效率、改善企业运营成果的先进方法,理应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当中,超越传统认知上内部控制只针对财务会计、资产管理方面的思维局限。全面性原则应该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使内部控制活动不但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审计,还包括对企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从整体上掌控整个经营活动的推进和平衡。全面性原则不单要求企业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有能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我国酒店企业业务流程复杂,业务涉及面广,人员管理难度较大,因而只有秉持全面的内部控制原则,才能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点。
  
  2. 制衡性原则。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所产生的原因,在于现代公司分权治理的需要,在于所有者对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防范和权力使用制约的需要。制约性原则,体现了企业管理层、各部门间,权责分配、专业分工等方面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作用。但现实中,对于酒店企业而言,依然可能存在来自代理人的职务侵害,以及所有者对企业资金违规挪用的问题。制衡性原则有助于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同时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规定反向作用并约束企业所有者,避免出现诸如违规担保、大股东资金侵占问题,防止其恶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3. 成本效益原则。
  
  即便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星级酒店企业,其可用资源依然明确有限。因此内部控制在制度设计、实施活动、过程审计时需要兼顾考虑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应该是酒店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内部控制的实践过程,酒店能够缩减浪费的经营成本,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利润表现的提升。因而我国酒店企业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追求较高内部控制保证水平的同时要加入成本局限的考虑。内部控制机构和专职人员需要找到各项活动控制与否的平衡点,在尽量降低控制成本的同时,合理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
  
  2.1.4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来源于企业管理过程与内部控制的结合实践。我国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通常借鉴于美国 COSO 报告中的有关规定。对于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划分同样适用。因而本文所介绍的内部控制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也被称为控制环境,它是指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存在和运行的环境,是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工、企业文化、绩效政策等方面。
  
  2. 风险评估。
  
  企业主动识别、分析定位经营管理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据此制定应对策略的过程被称为风险评估。根据内外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有:人为操作风险,管理层决策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指不可分散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
  
  3. 控制活动。
  
  确保实现管理层指令和完成风险防范目标的一系列措施被称为控制活动。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务分工、授权审批、调节复核、资产管理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与之对应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系列举措。
  
  4.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间,以及企业与外部间的沟通流畅有效。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生成与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有关的各种报告,方便信息使用者做出选择决策。沟通既包括了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和横向沟通,同时也包括了对外信息披露。
  
  5. 监督。
  
  监督是随时间变化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的过程。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检查,能够及时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采取弥补措施。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内部监督的同时,还应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进行外部监督,以审计的形式监督当年财务状况,运营业绩,以各项财务指标为核心,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并给出评价报告。
  
  2.2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2.2.1 控制论。
  
  控制论是内部控制理论设立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于 1948 年由美国知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提出。此后控制论作为新兴科学,其思想和方法被延伸和运用到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当中。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两点:其一,一切无论有无生命的系统都属于信息系统,具有信息交换的过程,并必然存在反馈信息的机制。实现控制的基础是传递信息,一切信息的传递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成功控制。其二,一切有无生命的系统又同时属于反馈系统,任何控制都依赖于信息反馈并得以最终实现。信息反馈,即控制系统将信息输出,又将其作用结果返送接收,并对下次信息输出产生制约或导向影响,从而能够按照预期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控制理论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内部控制理论下,企业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进行内外部信息的交换和反馈。通过采用专门方法和后续管理评价,可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2.2 委托代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人授意代理人代表自身利益而行使决策权等权力时产生。委托代理理论被正式提出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针对旧有传统企业所有者兼任经营管理者的做法弊端所提出。该理论依托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形态形成的理论根据。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目标,就是形成有效的规范机制,防止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为追求一己之私而进行逆向选择,做出损害企业所有人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各个主体同样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参与者,包括委托人、经营者(被委托人,即代理人)、下设部门在内的各个层级之间,代理关系的形成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的过程。因而对于企业内部而言,代理关系变动后也应做出对内部控制的调整。我国酒店类企业,人事变动较为频繁,委托代理关系变化较大,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往往容易忽略代理关系的调整变动,进而影响了内部控制有效性。

TAG标签: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