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外阅读实施新略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在语文教材中却一直表述不确切, 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统编语文教材倡导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明确了课标落实的指向。这需要我们教师采取适当策略让计划落地:从统编本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 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 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 落实课外阅读;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使课外阅读持续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 一二年级; 课外阅读; 实施新略;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 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 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 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 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 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 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 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 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 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 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 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 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 注重“一书一法”, 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 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 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 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 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 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 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 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 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 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 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 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 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 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 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 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 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 形成系列。比如, “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 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 更重要的是, 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 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 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 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 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 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 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 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 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 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 明晰问题, 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 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 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 方法缺失。

  其一, 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 训练的重点是朗读, 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 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 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 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 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 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 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 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 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 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 做做好书推荐卡, 说说喜欢的书籍等, 随意性很大, 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 有的放矢, 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 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 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 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 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 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 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 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 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等。因此, 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 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 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 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 有可操作性, 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 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 发现提炼, 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 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 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 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 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 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 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 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 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 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 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 将影响力进行延伸, 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 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 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 还需要另辟蹊径, 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 强化管理, 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 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 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 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 引进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 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 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 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 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 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外阅读定量评价不容忽视, 它是底线, 只增不减。但仅有量的积累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定性评价的配合与引领。如学生成长记录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学生阅读过程的态度星级评比、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分析等。

  研究表明, 小学和初中年龄段基本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直接影响。因此, 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纳入课程体系,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责无旁贷。我们应该像关心孩子的身体一样, 关心其阅读及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三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登顺.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教学新对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 (语文) , 2017 (7) .

TAG标签: 统编教材     课外阅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