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财经论文 >

安徽经济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该文从反映经济发展的3个重要方面即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式,在构建误差修正与格兰杰因果模型基础上,探讨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力度与因果关系。结论:安徽省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是促进的,lnTR与lnLIU之间存在一个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即lnTR是lnLIU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于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未来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更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要素投入;技术进步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总量成效显着,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增长速度呈现高速率与高波动特征,1979-2011年,年均增长9.7%,经济增长率高于同阶段的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然而,自1953年至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完整的波动累计出现了8次,频繁的过度波动一是损害经济发展持续效率,二是造成能源资源粗放式使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靠的主要是外延式地不断加大资本、能源、资源、劳动力投入的推动,能源资源粗放式使用,造成能源资源大量消耗,并伴随着高排放,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成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在经济建设中不要急于求成,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片面攀比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土地)和保护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尝试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视角,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并以安徽为例实证检验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理论分析
  
  丹尼森(Denison,E,1983)把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分为2大类,一为生产要素投入、二为单位产出量(生产率)。
  
  为了从投入要素角度详细研究,把投入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生产要素投入包括4类内容:劳动投入数量与质量;资本质量与数量;单位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政策因素及资源配置改善等。他认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要素生产率大于要素投入量;而技术进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教育。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从投入角度研究,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分直接与间接动力因素,生产要素投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进而作用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1.1 生产要素投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或限制 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要素生产率或要素的组合关系总和,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的投入及要素生产率或要素的组合关系总和。在经济发展早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任何工业国家要想取得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持续追加各要素的数量来达到目的。仅依赖生产要素投入量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自然禀赋有限,这种增长将是不持续的。依赖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经济发展反映在土地空间上,区域土地上资本、自然资源与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量与组合比例的变化,要素报酬运动规律已经验证该增长方式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或限制效果[1].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经济发展来源的结构类型)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另一直接因素。如果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有了提高,即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式转变,即使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甚至减少,国民收入也有可能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要素生产率大于要素投入量[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也同时转变,提高了土地的投入强度与产出效益,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1.2 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间接因素。1957年索洛把资本与劳动的贡献从生产函数中剥离以后,剩余即为技术进步,这便是生产函数中经常说到的“索洛余值”(也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得出生产率的增长源泉为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介入使经济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因此,可以说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来源,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及效益。技术进步实现资本与劳动等生产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经济发展方式得以转变,进而影响土地、资本与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量与组合比例,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1.3 制度安排调控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从投入角度来讲,改变经济发展系统中诸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配置能通过制度安排得到不同效益程度实现,当制度安排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源从低生产率领域向高生产率领域的转移,必然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加快[3].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市场化制度和对外开放政策等3个方面讨论制度安排:(1)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各产业的数量、布局状况及相互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及效益,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更合理,使用效率将必然提高。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决定了土地的结构和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更趋合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趋向于最优化;(2)市场化制度是采用以价格为信号的市场机制方式进行配置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市场与政府(计划)机制的协同作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价格、供求、竞争和利益风险等市场机制可以充分作用,引致土地资源以结构与布局的最优配置,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3)对外开放政策反映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密切状况,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能更多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学习、模仿及消化吸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无疑会促使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及效益。技术转移或扩散进而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提高土地的投入强度与产出效益,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2 安徽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1 研究方法
  
  2.1.1.1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依据已有的大部分选取指标体系原则[4-5],依据安徽城市特点与现有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从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6],再根据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见表1),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2.1.1.2 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在借鉴已有成果与笔者已经发表的文章的基础上,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3个方面构建经济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


  
  2.1.2 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2014年的《安徽统计年鉴》、《安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等,保障数据的可比性,以1996年不变价调整。按照以上方法定量测算出“安徽各年份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Tr)”和“安徽2000-2013年土地利用集约度(LIU)”(见图1)。
  
  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2.2.1 平稳性检验 对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指数取对数不影响线性关系,即lnTr、lnLIU.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表3为检验结果,10%显着水平下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各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小于5%显着性水平下表现出平稳特征,即lnTr、lnLIU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2.2 协整检验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选择滞后阶数为2进行协整估计,得到协整检验结果。表4表明lnTR与lnLIU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2.3 误差修正模型 一阶差分序列ΔlnTR和ΔlnLIU,et-1=lnLIUt-1.7665-0.7121lnEDt,将 et-1带入误差修正模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即:
  
 


  
  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是促进的,lnTR提高一个百分点,长期内LIU提高0.7121个百分点,但短期内仅提高0.0244个百分点;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达到32.71%.
  
  2.2.4 因果关系分析 由表5的检验结果发现:lnTR与lnLIU之间存在一个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即lnTR是lnLIU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但是lnLIU却不是lnTR的格兰杰原因,即土地集约利用不一定会使得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符合前文理论分析,同时也符合实践。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理论与实证检验结论已表明,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是促进的,lnTR提高1个百分点,长期内LIU提高0.7121个百分点,但短期内仅提高0.0244个百分点;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达到32.71%.lnTR与lnLIU之间存在一个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即lnTR是lnLIU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3.2 启示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土地自然供给限制的前提下,必然要求提高土地经济供给,进而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原因在于当前的安徽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增长,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即依靠资本驱动、廉价劳动力、资源低效利用等要素;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安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内涵型和质量型发展转变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此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3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未来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更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1)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以人才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建设安徽两型社会。(3)制度创新驱动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投资、内需扩大与外贸三轮驱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军贤。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途径分析[J].城市问题,2002(4):25-27.
  
  [2]杨飞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2-2008[J].经济问题探索,2010(9):1-2.
  
  [3]胡文国,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9-72.
  
  [4]许艳,濮励杰,张丽芳,等。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9,45(6):810-820.
  
  [5]徐霞。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7.
  
  [6]蔡俊,郑华伟,刘友兆,等。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27(3):350-355.
  
  [7]蔡俊,刘友兆,欧名豪。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4):80-85.

TAG标签: 经济建设     集约     用的    

相关论文